2.13.2011

絕塞鷹揚

部名為《The Eagle》的電影由Rosemary Sutcliff的名著《The Eagle of the Ninth》改編而成﹐小說從1954年出版至今﹐已屆差不多五十七個寒暑。小說本為風行一時的大不列顛青少年讀物﹐怪不得星期五入場看電影的時候﹐觀眾的年齡層面廣泛﹐因為很多人自幼便對情節耳熟能詳﹐期盼故事躍升至大銀幕久矣。

吸引我購票入場的賣點﹐不礙為《帝國驕雄》式的古羅馬紅袍銅甲古裝背景和軍隊鎮駐尚屬蠻荒的不列顛島的故事。當然﹐得悉當紮動作男小生Channing Tatutm 和從《Billy Elliot》長大成人的Jamie Bell 二子擔綱演出﹐也令我提升了入場的興趣。


電影大綱如下﹕Marcus Aquila (Tatum飾) 是軍人世家出身﹐父親當年率領羅馬第九軍團遠征大不列顛神秘莫測的北疆﹐然而為數五千人的軍團悉數遇伏﹐象徵著羅馬帝國榮耀的銅鷹令旗流落異地﹐令舉國蒙羞﹐勇帝哈德良(Hadrian)下令築建北陸長城﹐自此將羅馬領土和蠻荒世界隔絕。Marcus 一直對父親的命運和銅鷹令旗的下落耿耿於懷﹐於是成為將領後﹐自動申請調配至不列顛這個落後的邊塞﹐希望能解開第九軍團覆沒之謎。在悍衛城塞及拯救人質的過程中﹐Marcus 身受重傷﹐於是被送到他叔父的居所療傷。在機緣巧合下﹐Marcus 救了奴隸Esca (Bell飾)的性命。自此奴僕賣命跟隨主子﹐甚至並騎勇闖北陸長城外的領域﹐決意尋回第九軍團的銅鷹令旗。


說穿了這是一部青年遊歷配上了古羅馬背景的動作片。喜歡主僕二人在長城外的一段對話﹐那是關於銅鷹旗令的意義。在Marcus眼中﹐銅旗是帝國的光輝﹐軍事成功﹐名留青史的佐證。大好男兒生在世上﹐就是要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縱使馬革裹屍﹐也與有榮焉。Esca只看出了銅旗背後代表了軍國霸權主義種種焚城殺戳的殘暴劣行﹐一次又一次刺痛了他家破人亡、遺民血淚的傷疤。這也是為什麼導演Kevin Macdonald 堅持一眾羅馬軍人說著美國口音的英語﹐藉此借古諷今。


在羅馬統治的範圍裡﹐Marcus是主﹐Esca是奴。來到城外﹐原著民族成為了大多數﹐危機四伏。Esca 為了保護主子及自己的性命﹐只好推說Marcus是自己的奴僕。於是二人的身份突然易轉﹐也讓行伍出身貴為將領的Marcus體會到失去自由﹐為人奴役的苦處。


這是一部荷里活電影﹐故事的結尾不問可知。值得一讚是兩名年青的男主角﹐要不是Tatum和Bell的演技和交流﹐故事比較鬆散的環節會令整部電影變得潰不成軍。Tatum的演技較前進步﹐掌握感情戲份比《Avatar》的Sam Worthington 更精練﹐成為第一男主角﹐已不必再倚靠一身肌肉或一張臉蛋。Bell從《Billy Elliot》嶄露頭角後﹐一直默默轉型﹐從童星蛻變成年青演員。這部電影可說是Bell重投主流之作。名模出身的Tatum 在這部電影裡沒有一顯身材的機會﹐反而Bell 卻呈示了健身的新成果﹐當年在英國對衡郡獨個兒在運動場內練舞的瘦小孩童﹐今天已成為了馳騁絕域的英雄。

這部電影除了電腦特技畫面不多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女角色也沒有﹐除了部落裡的婦孺﹐可說是清一色的男性世界。以這類型的片種相互比較﹐《The Eagle》不算拍得格外出色﹐節湊可以更緊湊﹐場面可以更大氣。然而兩名主角不慍不火﹐用心用意的演出﹐和《Twilight》系列裡的「木人巷」相比﹐簡直拋離了好幾百哩。

說起古羅馬帝國﹐悠然想起剛剛來楓葉國的時候在中學唸西洋史。那時候做presentation 沒有電腦﹐演說羅馬延綿萬里的戰爭時﹐地圖都是自己一筆一筆手繪上色的﹐還為海岸線山脈峰巒打陰影﹐營造出比較立體的視覺效果。還要借助龐然悶熱的投射器﹐把地圖投映在白幕上放大。現在﹐什麼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小學生都使用powerpoint 來做習作﹐還會嵌入youtube片段﹐我們的世代在這一輩小孩子眼中﹐同樣如羅馬帝國的遺跡般遙遠荒涼。

No comments: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